《红楼梦》与《家》的语言描写对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6:3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9:16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你这个题目范围太大,异同太多了,书名和内容都不同……
你应该指定一个方面来说,这样才会有人给你答,要不然你让人怎么说呢?
江西省乐平中学 汪尚钦
巴金出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个三代为官、五房合屋的封建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巴金从小就生活在这些人中间,亲眼看到了封建家族制的罪恶合礼教的虚伪,亲耳听到过被污辱被损害者的痛苦*,也亲身体会到封建家庭对青年一代身心的折磨与摧残。这些经历在巴金心灵中播下了憎恨和反抗的种子,为巴金的《家》的问世奠定了生活和思想基础。这正与曹雪芹《红楼梦》的创作有相似之处。
曹雪芹也生于名门旺族,康熙朝,已是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到其祖父曹寅已是家族鼎盛时期,但后来家族经历两次祸变,家庭被抄生活一败涂地。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及衰的过程。他从宫廷贵族下降到“举家食粥”的不平常经历,使他对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罪恶认识比别人更全面深刻,对封建没落命运的感受更深切。同时也使他有机会接受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这同样为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由此可见,巴金和曹雪芹都是把自己的不寻常经历渗透进小说里,都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家》和《红楼梦》是在不同时期反封建的现实主义典型小说,均具有很强的自传性。
首先,巴金和曹雪芹由于处于不同时代,因此对封建社会的叛逆具有不同的表现:对巴金的思想和生活道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五四时代的精神。他反封建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及《少年中国》等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受到科学民主思想的熏陶。第二年终于冲破家庭的阻挠进入成都外专读书,从中又读到许多外国进步书籍。为了进一步探索实现万人享乐的人间乐园的道路,巴金毅然冲出家庭的樊笼,先后到上海南京求学。巴金还接受了无*主义,并把它作为反封建*揭露现实黑暗追求光明未来的思想武器。
而曹雪芹只是由于自己经历的变故,从而对封建社会表示厌恶和怀疑,体会到作为平民百姓的疾苦,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生活的困顿并没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气,相反地更促使它嗜酒狂狷,对现实表现傲岸不屈的态度。下面记录了曹雪芹的一件轶事: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佩刀质酒歌》题下小注在敦诚的诗中还写道:“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他性格之一斑。
其次,《家》与《红楼梦》的成书背景是不同的:《家》的问世虽然是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过去十年之后,但是封建势力,依然盘踞着中国的城镇与农村,其幽灵仍然在神州大地上游荡,继续摧残吞噬着人们的肉体和精神。为了“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去了青春的青年”,“为了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巴金完成了这部现实主义的名著。作者怀着对封建主义的满腔义愤,通过封建大家庭高公馆的率亡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和礼教的虚伪、野蛮、残酷的本质,愤怒控诉了它们血淋淋的吃人罪行,并预示它们将灭亡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作者又满怀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歌颂了高公馆中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五四科学民主精神熏陶下的觉醒和成长,表现他们意识的不断增长及其不可战胜的力量。而《红楼梦》成书于“乾隆盛世”时期,表面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小说中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矛盾。对腐朽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做了有力的批判。小说对叛逆者的歌颂,表现了朦胧的理想。小说中主要是展现了封建叛逆者的进步力量同封建家长的封建势力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和传统封建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两部小说虽然均取材于封建贵族家庭兴衰之事,但由于社会时代差异,他们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比较看来,《家》的思想内容比《红楼梦》更进步,家的思想内容是对《红楼梦》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两部小说虽然都出现了一个典型的叛逆人物形象,但叛逆的道路和思想追求又是有所不同的。《家》中,觉慧是高公馆中第一个觉醒者,是封建制度的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的觉醒主要是由于五四科学民主思想的启发和熏陶。五四运动爆发给正在学校读书的觉慧带来了新的精神食粮。《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传播的个性、人格以及平等自由等新观念,“带有一种不可抗据的力量”征服了他,成为他的精神主宰。这时候,他开始觉得这个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不过是个“狭的笼”。是“埋葬青年人的青春和幸福的坟墓”。生活在里面的人“就跟在监牢里的囚犯一样”。对于高公馆中的精神主宰封建礼教,他认为“不过是教人怎样做奴隶罢了”。对于高公馆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觉慧第一个表示了怀疑,并对其旨意进行抵制,表现了他的自觉的叛逆性。
民主意识的觉醒激起了觉慧的满腔的反封建的怒火,使他从“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态度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他公然地违抗高老太爷的禁令加入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并主办《黎明周报》批判封建思想。他公开谴责封建包办婚姻制造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的罪行,控诉了高家残害鸣凤和婉儿的无耻行径,并为自己无力救助他们而深感内疚。高公馆中青年一代的一幕幕悲剧深深地教育了觉慧,使他反封建意识不断增强。他敢于公开向高老太爷宣战,支持觉民抗婚,使觉民避免了重蹈觉新悲剧的覆辙。这可见觉慧对封建的被判是强烈的不妥协性。
觉慧不仅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同时又是新生活的执着追求者。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他把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话“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不仅自己起来,而且同情和支持其他青年的反*斗争。他同情和怜悯高公馆里被压迫被损害者,甚至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同丫鬟鸣凤相爱。在反封建的斗争中他逐步懂得了:新生活的获得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为此必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对贵族内部勾心斗角和腐朽糜烂的现象感到厌恶,他对周围善良纯洁的女孩子们的悲惨命运抱有同情。他住的大观园又恰恰是一个封建礼法统治比较松弛的地方。在一群被压迫的女孩的影响下,发展了他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性格上很显著的特点是把他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身上。他认为“天地间的灵淑之气只衷于女子,而男儿们不过是渣滓浊物而已”。这表示他对“封建男尊女卑”的传统大胆的挑战。宝玉的叛逆性格还表现在对封建贵族生活的厌弃上。他恨自己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认为“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家政要她刻苦攻读结交官场人物,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他偏偏看不起科举仕官,认为只是“须眉浊物”、“*禄蠹”之流用以沽名钓誉的手段。
比较看来,贾宝玉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他的叛逆性只是盲目的自发的。而觉慧则是受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主动自觉的与封建势力斗争。
两个叛逆者虽各有特点,但终摆脱不了阶级意识的束缚,最终难免失败。
《家》中觉慧在关键时刻放弃了鸣凤以及在高老太爷弥留之际的痛惜怜悯之情,都说明他与那个旧阶级在感情上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他心目中新生活的理想仍是很抽象渺茫的。要走上光明的道路,觉慧还要艰难跋涉。而宝玉更凄惨。他对君权、亲权一定程度的尊重,对封建势力反抗偏于消极,不敢和它正面对抗。除了要求真挚的爱情外,还不能提出更新更明确的理想。因此每次同封建势力尖锐冲突时由于找不到有力的反抗之路,产生想死,“化烟化灰”等虚无主义思想,最后出家为僧。
第四,在艺术成就上,《家》稍逊于《红楼梦》,但也有它自己的长处。
《家》中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浓郁的抒*彩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巴金在《<家>重印后记》中说过:“书中那些人物都是我爱过和恨过的,书中有些场面还是我亲眼看见或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小说的时候,仿佛在同这些年轻人受苦,一起在魔中挣扎。”爱憎感情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体现,贾宝玉就是巴金爱的人物。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家》的主要艺术成就,《家》中人物个个形象鲜明生动突出,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作品将一组组性格上有某些相似点的人物进行对比描写,是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对照映衬中表象的更为鲜明突出。如觉慧、觉民、觉新式同胞兄弟,有许多共同的遭遇。然而作品通过这三兄弟对学生运动、鸣凤悲剧、觉民抗婚等事件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描写,便将三人各不相同的独特个性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而曹雪芹描写人物时,根据他们所处的不同地位,分别采取不同手法。对一些主要人物,通过不同情节,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地镂刻出他们最主要的性格:如宝玉对女孩的同情与热爱;黛玉的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对人物其他方面的特征则采取了前后重点不同的补充描写的方法,从而使这些形象表现得十分深刻饱满,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巴金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多地接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其最突出一点就是注重人物深层心理的揭示。《家》中作者运用大量的日记、内心独白、梦境、和幻觉突出人物个性特征。如觉慧的民主意识觉醒的过程用日记的形式,鸣凤的纯洁和刚直的性格用内心独白来揭示------这些方面是《红楼梦》中所没有的。
《家》的语言明快流畅、朴素自然;许多章节用排比句来增强语势,感情充沛、音调委婉,像一首首抒情诗。而《红楼梦》中则以典雅优美的诗词见长,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9:16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