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7: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02:48
穿越千年的诗篇中,唐诗里的“塞”字究竟指向何方?
“塞”这个字,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最初提及的“九塞”——太汾、渑阨(平靖关)、荆阮(紫荆关)、方城、肴阪(函谷关)、井陉、令疵(喜峰口)、句注(雁门关)、居庸(紫塞),都是战国时期长城沿线的战略要塞,象征着那个时代的边防防线。
太汾位于晋地,渑阨与肴阪则位于弘农之地,紫荆关和方城则归属于楚地;井陉坐落在常山脚下,令疵则位于辽西的咽喉要道,句注则坐落在雁门阴馆,而居庸关则威峙于上谷的阻阳之东,因其秦代长城土色偏紫,故有“紫塞”之称。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随着政权疆域的拓展与收缩,许多原有的要塞失去了其作为边防的首要地位。诸如阳关、玉门关这样的名关,虽然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却并未列入最初的“九塞”之列。比如,汉唐时期,出函谷关已不再是出塞的标志,只有西行至阳关,才被视为真正踏上了边关之路。
因此,“塞外”这个概念并非固定不变,它随着长城防线的延伸,以及历史进程的推移,涵盖了长城西北之外的广阔区域,一个充满诗意与地理变迁的抽象地带。
以《冰与火之歌》中的琼恩-雪诺为例,当他穿越绝境长城,我们可以说他已实实在在地进入了塞外。伊蒙-坦格利安学士的诗句如是描绘:
玄衣战士,雁声断续,独步长城,意犹未尽。
万里苍穹,龙焰沉落,百年身世,剑光映寒,这就是塞外的深邃与壮丽,一个超越地理界限,充满诗意的边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