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5: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09:47
在乾隆九年,彭端淑四十六岁时,他针对家族子侄的普遍学习状况,写下《为学一首示子侄》,以期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彭氏家族人才匮乏,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反映出大多数子侄缺乏学习的动力。作者深感忧虑,因此,他以严肃的口吻,将文章定位于训示子侄,明确了文章的对象和目的。
《为学一首示子侄》的主旨在于提倡通过读书求学,无论是识字基础还是追求功名,都是学习的组成部分。文章强调了学习的广泛性,从初级阶段的识字断句到高级阶段的学术研究和著作创作。文章以“不逮人”和“迄乎成”两个阶段,展现了学习的层次和目标。
彭端淑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劝勉子侄们不要被天资的*所束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努力求学。他以天资昏聪和能力庸敏为切入点,揭示了学习的辩证关系,即不论资质如何,只要努力,都能改变命运。
文章结构清晰,分为四段:第一段通过提问和对比,阐述学习的难易取决于是否努力;第二段针对子侄的借口进行反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第三段以二僧朝南海的故事为例,强调立志和行动的重要性;第四段总结全文,重申学习与不学的决定性因素。全文围绕资昏材庸与资聪材敏的学习态度,深入剖析了学习的真谛。
《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文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通过此文,说明通过人的天资昏聪能力庸敏,为学存在难与易,但由于学与不学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分析,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立志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