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2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5:49
个体对成功的体验、替代性经验、他人语言。
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是以个体多次亲身经历某一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的。它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并且也是对个体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验证的基本途径。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体验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增加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
3、语言说服,指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尤其当评价来自于有威信或对个体来说比较重要的人。
扩展资料: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20世纪末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诸如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等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等领域。它同时也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横扫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心理学”运动的主要特征。“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发展性格中的优势,而不是减弱不良特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5:49
自我效能感
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
所拥有的技能
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
在追求一个目标时,
会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认为自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很多,
最重要的,
是一个人的成败体验。
大人或许以为,
孩子的事情看起来很小,
但实际上,
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
他要做的太多事都很重大。
完成这些任务,
要调动很多东西,
头脑、身体和心智等。
每完成给一个他认为的重大尝试,
都会让孩子感觉到“我自己行”,
久而久之,就帮助孩子形成了
强大的自我效能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5:50
1)成败经验,成功会增加自我效能感,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观察他人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在于是否切合实际。
4)情绪反应和生理唤醒,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时的身心反应和强烈激动的情绪,会阻碍行为表现,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5:50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一、自我效能理论基本内容 自我效能理论迄今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如下。 1.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2.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 (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